推荐小说:《地铁2033》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活着
这部小说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详细又独到地构造出了后末日世界中人类在地铁中挣扎求生的情形,极具真实感,让人读罢脊背发凉:人类在地铁中种植不需要阳光照射就能生长的菌类作为食物,喂养那些苍白病弱的猪和鸡,通过残存的滤水装置来净化被污染的水源。“潜行英雄”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悄悄爬上地表,“偷回”武器、药片和其他稀有资源;熟悉地铁路线的地铁工作人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绝对的偶像与权威。 地铁中通用的货币则变成了冲锋枪子弹,在这里作者毫不留情地用残酷的笔调写道:“一颗子弹——一条人命。有的人的生命就这样没了。100克茶叶就是5条人命。一条腊肠呢?对不起,很廉价:只要15条人命。一件质量上乘的夹克衫,就比如今天卖的这件,打个折扣只要25颗子弹,所以,你救了5个人。”在地铁中,子弹和机枪已经成为了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尽管大多数人一辈子活动半径都只有500米,但他们还是要随时准备抄家伙开枪:有时是为了生存、有时为了争夺资源,还有一些人则是为了所谓的“信仰”。 在《地铁2033》中最奇特的景观就是各种千姿百态各具“信仰”的车站,很难想象,在地下百米的深处,这些“信仰”的种子居然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纳粹、基督徒、宿命论者、神秘主义者,甚至在“文明”的大都会地铁站也有着独特的“种姓制度”。在作者笔下,地铁系统成为了人类意识形态纷争的缩影,让读者大开眼界。 可笑的是,在这个文明行将毁灭的世界里,人类非但没有因为危机团结在一起,反而因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互相倾轧。例如,红色环线就为了争夺“革命广场站”和汉莎同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理由仅仅是这个地铁站的名字,以及它离“革命圣地”列宁墓很近——试想,世界上仅存的几个活人为了一个死人和他提出的理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并不好笑的黑色笑话。作品中有着许多关于“信仰”、战争、宗教的描写与论述,观点相当独到而深刻,值得读者们细细揣摩。
正因为“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地铁站也变得多姿多彩:既有中国城站这样热闹嘈杂又混乱的地铁站,也有展览馆站这样靠着出口“茶叶”(晒干的蘑菇和添加剂)发家致富的“农业”小站,汉莎联盟的地铁站守备森严、秩序井然,而大都会地铁站的人们对于藏书与知识的热爱近乎狂热。在格鲁克夫斯基笔下,地铁站成了人类文明最后的灯塔,这些“灯塔”造型各不相同,有的还在黑暗中灼灼闪耀,而有的则早已土崩瓦解,只留下颓垣断壁——一部分在巨鼠的入侵中被撕成碎片,有的被不知名的力量杀光了全站人,更多的则是因为辐射、疾病、战争而被废弃。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