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这款50.6兆的小游戏,从此就掺入了恐怖的“政治私货”
玩出这两个结局的时候,笔者将这个游戏归类为故作高深实则浅薄的垃圾,但就在我准备把这个游戏批判一番的时候,网上找到的隐藏结局改变了我的想法。 何为Replica?“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 ——《美丽新世界》 通过破译前四个结局的摩尔斯电码,可以得到数字4989,在新周目中将这个数字作为锁屏密码输入,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几行字: Wake up, Tom... The matrix has you... Follow the White Rabbit. >knock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这以后再没回头的可能 ############ ############# # RED PILL # # BLUE PILL # ########### ############# 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一样,汤姆选择了红药,然后从梦境中醒了过来。 是的,极权社会、监视与监禁、破解密码、求生,这一切都是主角的一场梦。现实世界中的汤姆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他每天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利生活,问答社区和购物网站每天都通过数据分析给他推送他想要的内容。 如果玩家选择了蓝药,那么醒来后的汤姆就会继续享受这一切,如同你我,并发自内心地赞美、热爱这大数据时代。但吞下了红药的汤姆开始对这一切警觉了起来,他偶尔会把手机留在家中,故意点击他不感兴趣的广告,用现金代替银行卡,直到:
这张图片的寓意非常明显:人类的行为产生了种种数据,而这些数据被下载到了云端。换而言之,在那些商业公司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原文链接,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购买和播放音乐……这些数据被不同的公司所收集,分门别类的保存着,而作为产生这些数据的主体,我们并不拥有这些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商业公司对我们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推送特定的服务。举个例子,在某个音乐网站上,用户A经常单曲循环《小苹果》,用户B听了3次《小苹果》并且收藏了《两只蝴蝶》,用户C从来没听完过《小苹果》和《两只蝴蝶》,平均每周欣赏7次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那么这个网站就会给用户A推荐《两只蝴蝶》,《自新大陆》不会出现在用户A和B的视野中,用户C也接触不到《小苹果》和《两只蝴蝶》。 最早应用这一算法的网站是亚马逊,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精准推荐不同的商品,随后这种算法被广泛的在各大平台得到使用。最典型的例子是知乎的新版主页,在设置中启用后,一些不在我关注范围内的回答出现在了我的timeline上。我没有关注过给这些回答点赞的知乎用户,而这些回答中有三分之一的确是我感兴趣,且与我的观点相符的。新版首页的用户能更多地获取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棒,不是么?
然而,我使用新版主页的时间越久,我就越是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周都是透明的墙壁。当那些与我的看法相左的言论无法出现在我的眼中,我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我所喜爱与认同的事物时,我也就失去了所谓“更大的世界”。这是一个多元而封闭的时代,我们被数据筛选、分割成不同的用户群体,每一个群体都自成一方世界,按顺序排列在鄙视链上,而不同的群体之间隔着厚重的次元壁,老死不相往来。 隐藏结局中,“恐怖分子”们在11月5日通过某种方式夺取了数据的所有权,具体手段则不得而知。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则有时主动、有时被动地接受来自商业公司和媒体无处不在的洗脑,从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影响,逐渐被同化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 最终,现实中的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副本——Replica。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