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时代显端倪 VR头盔增多利润却低至1毛
“大规模资本和人才涌入VR领域对于这个事情本身是有利有弊的。首先,资本涌入推动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资本的进入也会加速泡沫的产生。就好像一些做游戏的公司,也要转型做VR,这个就很不现实。他们当中很多根本连基础概念都不具备,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VR出现泡沫,行业遇冷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仅有 18 家 VR 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到二季度,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锐减,仅余四五家。而纵观所有 VR 创业公司,获得亿元级别投资的项目仅有 7 家。 10月22日,根据VR产业链获得的消息,曾经炙手可热的 VR 硬件制作商暴风魔镜公司最近启动了一轮裁员。 近日,名为众景视界的VR创业公司爆发员工集体讨薪事件。数十名众景视界“前员工”追讨拖欠了2个多月、总额接近200万元的工资以及报销款项。 至此,VR开始被戏剧化地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 因此,业内普遍开始认为,VR 投资在 2016 年爆发式增长同时,制造了大量泡沫。这过山车的一年,从大量媒体鼓吹的 “VR 元年”,迅速转为众多媒体唱衰的 “VR 寒冬”。 这就是资本的杰作。确实,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助力一个行业或企业,但过多的破坏了一个行业本应有的节奏。所谓催熟,并非真熟。所谓很热,其实只是很热闹。 当逐利的资本看不到伸手即到的利益时,便开始松动、消退,让VR创业者们不寒而栗。 随着资本寒冬这个词蔓延开来的,是人们的失望与迟疑,是对这个行业“春天还有多久”的唱衰。 VR技术时代将来临 然而,在深圳,却感受不到VR所带来的寒冬。 在深圳一家生产VR眼镜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熟练的将已成形的VR眼镜,贴标、打包,再迅速地放回流水线。据说,这样动作每天至少要重复3000次,如果遇到加班则多达5000次。 这里的生存环境与前些天爆出的VR行业寒冬简直是两面之隔。 该工厂的负责人古乐乐称,这样的工厂在深圳大致有10家左右,其中一家大厂每日出货量能达30-50万台。加之深圳大大小小的作坊100来家,这样算来,深圳VR眼镜月出货量不会低于2000万台。 2016年3月开始,深圳VR眼镜市场进入爆发期,这让所有人看到了这门赚钱的生意。 一时间,大量的人员和资本开始杀入,之前做手机的、做移动电源的、做手表的、做平板的,通通加入“混战”,纷纷增开VR产线。 而这一场景的出现,直接导致市面出现了大量仿品,VR市场进入鱼龙混杂时代。 “之前我们VR BOX二代的出厂价是45元,而仿品搞乱了市场,5月以后,我们出厂价就全降到18元了。没办法,仿品都到11元了。” VR BOX负责人房先生无奈的说到。 深圳这一波VR眼镜,最早是靠海外市场带起来,主要销往美国、中东、俄罗斯、欧洲、非洲。彼时,国内销售份额仅占2成。 今年5月以后,国内势头渐猛,开始占到全部销售的4成。而“送礼”这项刚需竟能占到整个国内销售的3成以上。 但是,今年的形式虽然在出货量上节节攀升,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利润更是越来越薄。 今年4月份时,热销款VR眼镜尚能有10元利润,如今10月份,利润早已降至1毛。这也许正是深圳制造之都的神奇之处,背靠强大的供应链,直逼1毛的薄利仍能支撑得住这些工厂。 据IDC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方移动VR手机盒子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VR盒子将平稳增长;2018年,VR盒子将平稳下降;自2019年起,VR眼镜将大幅下降,行业开始大面积萎缩。 “现在已经狼吃狼的阶段了,大狼吃大狼,小狼吃小狼。”多名业内人士形容到。 从业内人士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清晰的听出,行业的第一轮洗牌即将上演。而此时,对于这些厂商来说,活下来,也许是最重要的话题。 而就在近日,深圳的VR一体机价格战,已经打响。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一场仗要比VR头戴眼镜更为艰难,因为这才是真正考验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否扎实,背后供应链是否牢固的时刻。 VR行业将洗牌,之后会更加成熟 可能有人会说,深圳的繁荣景象只是代表深圳,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景象。那么,VR行业真的“冷”了吗?它又是否存有“泡沫”?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个产业在从“泡沫”走向成熟。 “如果现在问题互联网有没有泡沫,你会怎么说?其实每个行业的兴起都是依靠泡沫而起。这和行业无关,和资本属性有关。”曾子辕对蓝鲸TMT说。 曾子辕认为,VR最后带来的是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为人们带来什么价值。但不排除会有炒作这个行业的嫌疑,因为资本有周期性。 “不应该出现的出现了,不应该成立的成立了。”这是他对于VR这场“泡沫”的看法。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