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顺游网_765游戏网 (https://www.765youxi.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游戏资讯 > 公会资讯 > 正文

关于孩子、游戏与教育:一位初中班主任的自白

发布时间:2017-09-02 00:51:29 所属栏目:公会资讯 来源:触乐网
导读:在7月11日的上午10点,这位老师主动找上了我们,对于现在网上出现的孩子、游戏与教育的话题,他有着切身的感受。 他和我聊了很多,带着一股渴望和纠葛。语毕,让我觉得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因为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一直都将自己的学生称为“孩子”。

自控力我就不多提了,我想说说娱乐属性,任何娱乐形式都会导致沉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身边的例子让我发现,游戏因为拥有互动性的特征,与其他的娱乐形式有很大区别。比如像小说或者电影这种设定好的情节,即使你看完,回味无穷,设想自己是主角将会如何如何,但你并不能够去实现它。

游戏却可以。

这样的互动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兴趣很难转为常态,而是处在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里,因为这样的特点太过隐性,很难被家长或者老师察觉,最危险的是,其实像文凯这样的孩子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沉迷”,因为他们并不想把自己归类到“沉迷”的范畴中去。

文凯的父母非常年轻,他们有尝试借助网络上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失败了,他们跟我抱怨,说他们曾经学来的觉得对的教育真谛,在自己孩子身上却没有任何作用,为此感觉到害怕。

我很好奇害怕的根源,文凯的爸爸说:“如果采取鼓励夸奖为主的教育方式,一旦失败,人们都说是家长把孩子惯坏了,如果用严厉的方式,失败了,就会被当成不负责过于粗暴的父母。”他说他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有孩子前觉得自己掌握了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式,现在看来,很多方式其实都是失败后的马后炮,毫无用处。

■ 家长们

文凯的父母尝试过陪着他看各种心理读本,寓教于乐给他讲道理,设法纠正不良的习惯。

但其实文凯所有的道理都懂,也知道对错,只是错过了纠正的时机,毕竟直到我发现文凯的问题,其实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父母很无奈,寻求我的帮助,而我所学来的也是纸面上的教育方式,这些在文凯身上父母早就已经实践过了。

一天下午,我抽出时间在办公室里和他谈心,问他究竟是怎样的目标;他跟我谈了将近两个小时,从资源、建筑到风格,他在我面前设想出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大到景观、小到阳台的花花草草。

我看到了这些能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凭着游戏经验,我知道他不是简单的沉迷网游那种每周CD、每日任务这类循环性的指标,而是有一个上限值。我告诉文凯的父母,让他们在假期的时候,让孩子尽情的去尝试,这显然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馊主意,包括文凯的父母,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答应了。

“我成功了!”这是文凯在假期回来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他开心的向我炫耀自己的成果,笑得很灿烂。

但我感到更多的是苦涩,虽然文凯已经回到了可以使用正常教育方式去引导的阶段,但是从发现到解决,消耗了文凯将近八个月的时间,这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上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来挽回这看似廉价的时间。

而伤害最大的,其实是文凯的父母,他们使用诸如“陪伴”、“谈心”的方式因为错过了时机往往会有反效果,就像我们喜欢上了一个娱乐活动往往不屑于听他人对此指手画脚一样。家长们做了该做的事,网上却把他们界定为“不负责”的家长。

就算父母看清了一个孩子性格的方方面面,也很难选对最适合他的方式,很多时候甚至是束手无策的,因为他们查到的、打听到的对别人孩子看似同样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却毫无用处,深究起来,无非是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性格,一点微小的不同应该使用的方式就天差地别。

如果提到后天性格的养成,家庭教育是很大一部分,但教育方法因为要结合先天性格来进行选择,这存在着客观性。

最重要的是,后天性格培养存在的其他几个方面,比如个人经历,家庭环境,这些有时候并不是家长能够改变的,曾经一位家长开玩笑的提到:“孟母三迁,前提是需要有迁的能力。”这句话里,带着太多的苦涩和无奈。

这里面的关系,远比一个“陪伴”要来的复杂。

■ 所谓的极端

网络上报道的那些案例,都是极端案例,这些其实离生活很远,但网友和大众甚至会觉得这些才是常态,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其实和极端父母的处事风格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是见过“深度沉迷”的孩子的,其中一位叫许熙,是我2010年前后的一位学生,他非常喜欢玩网游,只要是网游,无论是MMORPG还是FPS游戏都会去沾染,父母觉得他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网瘾少年”,但我不这么看,我尝试进一步的去了解他。

许熙说他只想玩网游,网游有代入感。我们他不玩单机吗?他说:“单机没意思。”

我找到了突破口,略带鄙夷的跟他说:“你玩游戏的见识还是太少,尽是些下等游戏,没有深度,只追求刺激。”

他显然很不服气,但我了解他,其实他非常喜欢历史、地理和军事,平日里说话也带有一定深度。我向他推荐了《文明》系列的单机游戏,并告诉他,这才是高等游戏,去感受一下。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只是利用了游戏的“鄙视链”,他在之后,便对先前的网游降低了兴趣,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单机游戏会比网游更容易控制。为此,我跟他家长说了情况,但也说明,他孩子好强的性格,对于再玩一回合的诱惑他可能还是抵抗不了。

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许熙的状态已经减轻到“轻度沉迷”,从每天都要玩转变为周末的娱乐,而这个时候,就有机会可以针对孩子本身的性格做进一步的引导。

所以其实在我眼里“重度沉迷”并不可怕,因为许熙足够明显直观,能使用快捷的方式迅速起到作用。

■ 我

专家们都在说孩子沉迷游戏不要责备他们,与他们多交流。

但“交流”这个词太空洞了,如果不了解游戏互动的属性,就不会知道孩子为何会上课神游,不会理解“等我打完这局”或是“等等,就剩一个副本”这些话的内在含义;那这样的“交流”反而只会引起反效果甚至成为导火索。

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其实对及早发现孩子们在性格上的优缺点非常有帮助:

“原来我的孩子是这样一个性格,他总想马上把想法兑现,所以总希望再来一回合。”

“原来他是这么好胜,一定要赢一局漂亮的才下线。”

“原来他对在同学面前炫耀新皮肤,炫耀排名那么看重。”

了解游戏的基本概念并不难,发现的越早,越能够及时使用正确的方式“对症下药”,比如及早淡化孩子对虚拟世界排名和成就感的执迷,又或是在现实里缺少只能在游戏中寻找的成就感。

其实大道理谁都懂,这也是困难的地方——因材施教。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