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拼爹拼妈拼校,我们还能从《中国式家长》中玩到什么?
一郎说他去玩《恋与》,是想知道现在80、90甚至00后,他们更喜欢一种什么样的文案和美术。而《中国式家长里》核心的恋爱剧情他还是从自身的成长,从朋友以及网上看到的故事来取材。 《中国式家长》在steam上免费更新了女儿版 关于题材,他们几乎也是一瞬间的灵光一闪。 刘祯浩说他以前看到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可能这也是一个契机。但更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妈妈对我学习比较严格,我爸爸对我生活比较照顾。但是只要一考上大学,基本上就什么都不管了。” 所以在游戏里,也把高考作为了最后一个关卡。 很多玩过游戏的人或许都会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游戏到高考就结束了?大学之后的人生呢? 他们当时在讨论的时候,也曾想过真的做成像《模拟人生》那样的游戏,上完大学找工作。 “上大学之前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上大学之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太广了。而且跟父母的关系也变少了,所以我们就把游戏的进程做到了以高考为结束。” 一郎玩这个游戏的目标,做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没成为的那个人。 假如他不知道这个游戏结局,他其实是想走一个体育向或者是学霸向。 在游戏发布后,晒娃的”高考成绩单“也成为了在社交网站上刷屏的一件事,尤其以各大名校清华北大为佳。 而制作人设计结局的初衷,真的是为了“拼校“吗? “最开始我们想做的,就是玩家在这三个小时里,能看点笑话,有会心一笑的感觉。看到一些故事,有共鸣感,就像看了一个小品,看了一场电影。可能在结局的时候有一些鸡汤,让大家有所感悟。“ 让制作人没想到的是,玩家把游戏玩成了一代一代地追求清华北大,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 显然一郎也意识到了目前玩家在游戏里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好看的分数),他认为这也是游戏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郎现在想把体育向和艺术向真的做成体育生和艺术生的感觉,在游戏里体育生不会因为分数低的而遭到家长的diss,甚至在体育这块会触发更多的剧情,让玩家在体育方向也有成就感。 一郎开始做独立游戏前,曾经在完美世界负责做动画游戏的场景。 他以前做的都是欧美魔幻,仙侠武侠,还有少量的科幻,二次元,女性向这些。 在他看来,这些好像”都那么回事“。 “虽然在大厂大家也是从头到尾地去参与一个项目,但更多地是追求把这个项目做成功,做不好也不会特别难过。 但是在做独立游戏以后,真的感觉如果做不好的话会特别丢人。“ 一郎说他以前可能都没有那种情怀,但做着做着就做出情怀来了,有种不计成本地想去做好的想法。 “因为都是第一线地去面对玩家,玩家可能三点钟给你发来一个很长的千字留言。“ 也有玩家热心于纠正大学录取分数线,有重庆理工大学的学生跑来跟一郎说,“我们那儿的分数线不是这样的。“ “在所有的玩家反馈里,bug是最急的,比较严重的小问题我们都会马上去改。其他的问题我们会列在Teambition(一个团队协作app)的列表里。“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