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孤独、无助,抑郁症患者在想什么?这款游戏也许能给你答案
【本文由17173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6年前,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张国荣选择从香港文华酒店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留下了短短五十多字的遗书,哥哥写道:“Depression(抑郁)……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抑郁症到底有多痛苦才会让一个大家眼中“什么都有的人”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 我在steam上发现了一款免费游戏,模拟了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内心体验。 这并不是给抑郁症患者玩的游戏,打开游戏时也有字幕提示: “如果你正在经历抑郁症或焦虑症,请一定不要玩这个游戏。” 《When the Darkness comes》是Sirhaian独立开发的一款心灵恐怖游戏,玩法类似步行模拟,玩家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都能听到制作者在与你对话。 Sirhaian是《英雄联盟》K/DA女团的特效师。 WTDC(When the Darkness Comes)是他在业余时间开发的独立游戏,他在个人的推特上是这么描述的: “WTDC是一段对我个人精神领域的探索,如果有人能花时间体验它,我很感激你们。如果这款游戏并不是那么对你的胃口,也感谢你花时间体验。由于这个游戏只是我个人创意的一次表达,我不会再对游戏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新。” 制作人表示他做这个游戏的初衷是为了让玩家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抑郁症、社交障碍者日常的焦虑感、痛苦与挣扎,体验他们想要积极又不断自我否定的矛盾心理。 既然这款游戏是基于制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所制作的,那么制作者到底是不是抑郁症患者这个我们无从得知,只能从他的游戏里一窥究竟。 游戏一开始,玩家来到一个火炉的房间,隐约能听到钢琴声。 随着人物靠近,弹钢琴的人影会抬头看你,接着你会被传送到一个欢迎界面:
你会听到制作者跟你打招呼,声音略显不自然,一直在调整自己说“Hello”的语调,就像在练习跟人打招呼一样。 在这里制作人会告诉你,“好了,你赢了,你可以离开这个游戏了。” 屏幕上直接提示你按“Alt-F4”就可以退出游戏(然而并不能)。这个游戏一旦开始就不能中途退出,不论看到什么都只能选择玩下去。 接着制作人又非常“好心”地给你弄来了一个门,跟你说“按F开门,不行吗?那试试E?啊啊啊我忘了具体是哪个键可以开门了。” 然后他又给你开了一个新的门,告诉你这一次是可以走出去的。 当我们走出门的时候却看到了熟悉的蓝屏: 制作人表示他只是“皮一下很开心”,接着他开始带你参观这里的房间,希望能得到你的评价: 应该没人会喜欢这里阴暗幽闭的环境吧,但你没得选,只能在“Yes”按下F键。 不善与人交际所以连打招呼都很谨慎,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希望得到玩家的评价,无法接受别人的否定所以选项都是“Yes”。 这些人格特质都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会焦虑症、人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羞辱或难堪。”(内容引自维基百科“社交恐惧症”) 游戏里出现了很多次类似的“伪选择”,比如在一个房间里,让你练习如何和人搭讪。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谈话,但是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他们会对谈话者的反应高度敏感,害怕自己被对方审视,自己的提议被拒绝等等,为了规避这类伤害和风险,他们宁可选择减少社交或不社交。 在这个场景里,玩家被要求与对面的女性练习基本的交流,问她周末或者周五有没有空。 你只能按照制作者的意思做选择,就算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是“Let me out”(让我离开),也没法选,因为抗议的选项根本没有按钮。 这个场景似乎是在呈现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在接受心理医生治疗,被社会训化的过程。开头时制作者有些不自然的问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选择了邀请她之后,她会回复你她没空。 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被拒绝了,但这时候还是只能在”That’s OK.”,和“Maybe next time.”两个选项里选择一个回答,“让我离开”的选项依旧无法选择。 你因为妥协而造成的口是心非,因他人评价而丧失自我价值判断,在这个游戏里被放大了。 游戏里还模拟了社交恐惧症患者出门的情境,只是出门去商城买个东西这么简单的事情,在社恐的人看来,却像是在走一条“荆棘之路”。 昏暗的路上还下着小雨,路上不断有文字出现,”你该多出去走走,别人都这样。“、”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我能听到他们说话”,像这样的心理暗示不断出现在路上。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