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学》:以学术研究解剖游戏
玩家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各类飞船设计,交换彼此的作品,通过拟真的飞船模拟更好地理解空间和宇宙的相关知识。很多青少年玩家在这类创造类游戏或游戏的创造模块中体验、理解到了创造的乐趣,有些玩家还会把从游戏中获得的这类有趣和有创意的事情在社区平台内进行分享。有些深度玩家不只满足于游戏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而是更渴望把游戏中的创意扩展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且积极地将自己的创意想法付诸现实行动。 ![]() 未来,随着创造类游戏的不断涌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玩家能够接触到此类游戏及相关竞赛,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在该类游戏的启发下通过动手实践参与到现实创新型各类赛事和活动中来,从而获得有趣又有意义的体验。 未来,这些技术与产品创新将会极大推动玩家自主学习与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虚拟及现实的游戏空间中获得切实的发展与成就感。 在高等教育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詹金斯教授等人和微软合作开展了Games to Teach项目。该项目旨在将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交互式、沉浸式的电子游戏中,先后推出了涵盖数学、科学、工程、环境、社会科学、教育学科等学科知识的15个概念原型,部分已经设计成了游戏成品。在他们的研究中,还推出了AR游戏,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起来。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游戏、学习和社会实验室的斯奎尔等人发布了很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游戏,可支持生物系统、公民行动、亲社会行为、程序设计、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学习。其中《ECONAUTS》就是一款以湖泊生态系统为蓝本,教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游戏。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近年来和游戏公司E.Line Media等合作完成了多款教育游戏,其中《Quest2Teach》就是专门为教师教育设计的一款3D角色扮演游戏,新手教师可以在其中练习如何教学。该游戏曾于2014年春荣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创新大奖。 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可以概括为游戏动机、游戏思维和游戏精神。 游戏动机,是指利用游戏的挑战性、竞争性等特性使得学习更有趣,激发人们的学习动机。 而游戏思维就是将游戏元素和游戏理念应用到一些教育、管理、社会等多种情境中,发挥其深层内在动机。比如,有工程师在瑞典一个公园中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垃圾桶,将垃圾扔进去可以听到很奇特的坠落到深渊的声音,结果吸引很多人四处捡垃圾去测试。 游戏的最高层次和最有意义的价值是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指的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地追求本质上的自由。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充分运用游戏的挑战、好奇、控制、幻想等深层内在动机,结合每一个学习者的天赋和兴趣,将他们培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有用人才。 跨文化传播功能 一方面,游戏可以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玩家聚集到一起,通过游戏世界呈现、游戏角色设定和游戏文化背景将不同文化的玩家建构在同一个游戏文化体系中。例如,中国的游戏往往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文化名著作为游戏剧本,而且中国游戏中的BOSS往往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为原型,在游戏中主要以仙侠为主线,这就使得游戏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 另一方面,玩家的多元文化背景在游戏中碰撞,产生跨文化传播的火花。 例如,中国玩家去美服(美国服务器)、韩服(韩国服务器)玩游戏,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玩家所带来的中国文化影响和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文化在游戏中相互交流、渗透,形成独特的跨文化传播场景。 中国的游戏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急先锋。 北京大学的范颖曾提出:“游戏的叙述方式是碎片化的,即时反馈的,持续不断地制造热点,这是互联网时代讲故事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讲中国故事。” 虚拟世界的游戏并没有直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现,主要将文化背景隐藏在游戏人物设定、游戏画面剧本、游戏音乐等内容之中。同时,游戏自有的符号语言体系,增加了国际化、全球化沟通的可能性,游戏的玩家参与特性更是让游戏成为一个文化载体,让带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游戏玩家成为游戏文化的创造者。 不得不说,在文化出海的过程中,游戏是一种具备全球化天赋的文化传播媒介。 文化功能 中国的游戏消费者用户已经达到近7亿人,占我国网民总数的75%以上。游戏用户与网民的高度重合,让游戏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吃鸡”“开车”“落地成盒”等游戏词汇成为网络热词。 ![]()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