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游戏通过现实题材找到了成功路径
国产现实题材游戏起步没多久,我们似乎已经得出了一个公式:社会事件+数值系统+随机要素+娱乐包装。这一套组合几乎成为了国产现实题材向模拟游戏的制作定式。另外在题材选择上,开发者的关注视野也都聚焦于社会情绪,很少有人试图跳出这个范围,去探索被忽略的事实与现象。 反观海外的现实题材游戏,则是将关注视角提升到不同的广度上,将玩家很少能够亲历的社会事实反映到游戏内容中,如《这是我的战争》《请出示护照》《旁观者》《这是警察》等,更是带有现实主义批判色彩。另外在模拟经营品类下,海外游戏所涉及的现实题材更显得更加多元,办农场、开卡车、养动物等均属此列。 ![]() 相较之下,目前国产现实题材游戏不仅品类单一,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角度也不够广,而在制作上走的还是悬浮、架空的路子,不论是维度还是深度都有待继续拓宽。对于一个细分题材市场的挖掘,如果方式过于单一,恐怕很难扩宽用户的大盘。 除此之外,这些有现实感的内容,是否能唤起玩家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关注,也得打上一个问号。以《爸爸,活下去》为例,亲情与创业是吸引玩家的一个要素,但在具体游玩过程中,那些网络化、娱乐化的内容反倒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注意力转移的玩家很快便会远离开发者预设的真实情境。 ![]() 既然玩家已经不关注现实事件本身,我们就不能再以现实题材的标准,去要求相关产品带来发人深省的思考。 现实题材仍然具有尝试的空间 现实主义题材在影视市场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一种参考,用以说明相同题材在游戏市场中的可能性。而相关游戏作品的市场成绩,则进一步揭示了这条路径的潜力。尤其是对中小型厂商来说,这块大厂并未过多涉足的领域,有着更多可发挥的空间。 但在面对细分市场的可能性同时,葡萄君认为开发者们也要多加注意背后潜在的风险。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目前国内市场可想象空间不够大,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和拓宽用户大盘。在这一点上,开发者趋于单一的挖掘方式,显然无益于现实题材市场的成熟。与此同时,一部分作品展现出以流量话题为导向的迹象,给人以功利性的观感。 这种以社会情绪为导向、模板化的生产方式也许能够获得短期成功,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块细分市场的成熟,离不开多元化的尝试。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的潜力很充分,只是现有产品对于这类题材的诠释不够丰富多元,维度及深度还有待再度拓宽。就像《都挺好》的导演郑晓龙所说,真正按照时代发展来进行创作的内容,一定能突破套路化的局限。 这块细分领域还有很大的尝试空间,葡萄君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有更多打破套路化的现实题材作品问世。 来源:游戏葡萄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