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让谁失业?
再比如,哪怕是再强大的机器翻译器,在遇到新词汇和压根没有在网上出现的词汇时就完全无能为力。“坑爹”这样曾经的网络热词,假如没有一个网友曾经准确在网上翻译给外国友人过,那这个词翻译器就永远不会翻译,它没有能力根据上下文去猜测。 最后,没有评测体系的预测,AI也无法胜任。 机器学习的AI都要有一个对量化标准的追求,以建立预测结果跟标准之间的关系来训练模型。 比如,当我们输入一堆音乐,来让AI学习后,AI谱出的曲子一定是参差不齐的。要么我们就在输入好的音乐后,还要输入坏的音乐,并且告诉AI好和坏的程度;要么我们就在AI谱出曲子之后,反复给它的曲子打分。AlphaGo就是在AI互相对战反复确认胜负后,才能快速成长的。 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像涉及到文艺创作的、有价值观差异的许多无法明辨好坏的事物,就很难让AI做好预测。比如用AI去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由于不存在评价好坏的绝对标准,那AI就无法完成。 目前的AI,只能基于“已知”做预测,不能创造未来。都需要已知的数据、已知的结论、已知的课题。从人类借用AI的预测做决策,到人类完全信任AI直接做决策,还有巨大的鸿沟要跨越。 3。 AI会让给哪些工作更有价值? 《AI极简经济学》里认为,数据、判断和行动是互补品,会变得更重要。 这三者分别是什么呢?我讲下我的理解。 数据,指的不是做数据统计的人,或者做数据分析的人,而是指拥有数据的人/组织和有能力获取数据的人/组织。 比如,基于统计的消费推荐变得愈发重要,那阿里、京东的产品和背后的数据积累就变得重要;基于统计的无人驾驶变得愈发重要,那交通部门、导航软件和网约车平台就变得重要。 有大量做数据工作的人,反而其实是在做AI替代品的工作,比如说单纯的导航功能,有角色会根据过往的用户出行数据来做分析和统计,以便找出一些规则。但足够强大的AI根本不需要规则,只要输入足够,就能给出好太多的预测,就会把这样的角色替代掉。(实际场景可能复杂得多,需要做判断,仍然需要人的参与。) 判断,指的是要告诉AI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AI学习和掌握一个能力,是为了人类服务的,那这个“服务的目的”,是必须人来赋予。这里就需要人来给出判断。 比如,刚刚提到的导航功能,就可以用机器学习做得足够智能,可以算作是AI产品。但是这就代表不需要任何产品运营的参与了吗?当然不是,对于这个产品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约束条件,仍然是人要赋予的。 最短时间当然是第一要素,但在多大程度上用户会为节省时间而愿意付高速费?多大程度上用户会很讨厌堵车或者等红绿灯?等等,这些基于人感受的判断,会影响导航推荐路线的策略。 行动,当然就是基于预测的执行了。拿到了无人驾驶的好算法,该怎样应用?拿到用户消费行为的推荐,该怎样应用? 不过,通常执行的内容本身又会延伸出是否有可能被AI替代的问题。 我们以一个更具体的案例来说数据、判断和执行。 我在点我达做调度产品的时候,在搭建了基础的基于全局高效为目标的调度系统后,就发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骑手经常会遇到取送餐的困难地点,而这个信息通过高德地图或者百度地图是无法获取的。 什么是取送餐的困难地点呢?比如,这个大厦的保安不允许走客梯,那就只能走货梯,非常慢;这个小区不允许电动车驶入,步行送餐非常麻烦;这个商区高峰期人特别多,不管扶梯还是直梯都要等很久。等等。这个因素不考虑进调度的算法决策里,得到的结果就不准确,骑手就会很不满。 这个信息要收集起来,是一件要设法产品化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让线下的运营同学帮忙提交,另一方面,骑手也可以跟客服或在产品上报备。另外,也能从日常骑手配送的行为数据里去挖掘。(数据) 另外,收集上来的地理位置信息,要分门别类,并且与“困难程度”建立联系。需要步行上楼,和需要等电梯上楼,难度还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就要与工程师协作沟通,地理位置信息对调度策略的整体影响了。有困难属性的订单,配送时间可以放宽,放宽的程度也要从产品经理视角判断,过宽会影响效率,过严会影响骑手体验,这个权衡也是要产品经理决策的。在反复测试调参和试验后,才能得到具体的策略。(判断) 最后,当调度算法体系改版好了之后,就要跟骑手宣导和教育新的调度规则,让困难地点的因素影响真正发挥作用。(行动) 4。 AI会让哪些工作更没价值? 单纯的预测,所谓具备完善的数据、有明确目标、基于已有经验而进行的工作,会变得没有价值。 举两个例子。 小王是公司的市场投放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尝试投放所有可用的渠道,并且计算ROI,然后继续提升高ROI渠道的投入、减少低ROI渠道的投入。 小孙是公司的运营活动人员,负责配置各种活动。活动都是已经成型的几种模板,他会基于每次用户数据的波动,从自己的经验判断应该选择哪种活动,以及在活动中配置怎样的具体规则。 这两种就是很典型的,会快速被替代的工作。如果你正在做这类工作,还望警惕。 而像产品和运营的决策往往都不具备“大量的迭代数据和迭代结果”的条件,尤其是一个决策可能跟一大堆约束条件、影响因素耦合在一块。 在这样的场景下,AI可能会替代产品经理:要做短视频,可以自动组合出几千甚至上万种产品方案并提供给用户使用,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来找出最佳的方案,继续自动组合持续迭代。 在具备这样足够灵活的生产和检验条件之前,产品经理还不太可能被替代。 不过看如今互联网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已经在向这样的未来迈进。 一线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用不止有两个用例的A/Btest、用完备的数据埋点统计分析用以找到解决方案,虽然还不够智能,但都在陆续替代产品经理的工作、让产品经理变得逐渐不重要起来。 产品经理很像是基于规则在做产品,而现在逐渐出现了不少决策都是基于统计的。有没有觉得跟机器翻译的历史很像? 想到条件逐步成熟,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基于统计的优异产品决策AI,就像2005年的Google杀进机器翻译领域一样,还是颇有些危机感的。 来源:刘言飞语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