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配角到国家IP,马里奥做对了什么?
明治维新以来,脱亚入欧(throw off Asia)的国策使得日本在自身的文化品牌重塑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动漫、游戏等青年文化产品的设计中,汲取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如同样诞生在80年代初的动漫作品《圣斗士星矢》也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除希腊神话以外,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佛教、中国古代传说等也陆续被引用。 超级马里奥的成功之处,可能真是充分利用了“本土化”的文化意义和符号设计,成功地打薄了原本坚硬的东西方文化折扣。 ![]() 正如日本80年代以来诸多面向国际市场设计的产品品牌一样,马里奥完美借力于本土化与全球化交融的混合身份(hybrid identity)具有的文化传播力。 “超级马里奥”所以成为“超级马里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正在于它不叫“超级田中”,“超级山本”,“超级中村”。它的形象也并非是日本人形象,而是一个由“日本人设计的、有着墨西哥人胡子、说着意大利口音英语的美国水管工”,也借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的文化符号。 这对于正在试图“走出去”的中国游戏、动漫、影视等内容产业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看,急需将游戏、动漫等青年文化中的视觉符号纳入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抓手。 如果我们还原马里奥诞生的历史情节,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日本都需要全新的文化内容产品去包装和传播其国家“魅力”。 1982年中曾根康弘当选日本首相后,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目的是要清算战后以来的政治,改变日本经济一流、政治二流、军事三流的形象,追求“政治大国”目标,谋求与日本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地位。 此后,日本政府开始将包括卡拉OK、动漫、日本文学作品、日本料理、日式建筑、和服、柔道、剑道、插花等日本文化形式的传播作为塑造日本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而从意大利水管工到东京奥运会的文化符号,马里奥在四十年的时间中,成功地书写了电子游戏形象“逆袭”融入国家乃至人类文化叙事的一个典范。 来源:腾云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