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的装甲列车 后来在中国东北神秘消失?
卷入军阀混战 由于早在1919年,欧美列强便禁止向中国输入武器,因此,上述物资实际是国际法意义上的违禁品,但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它们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中国东北。它们的数量极为庞大,仅在季捷里赫斯交付的物资中,就包括了至少3万支步枪,5万发炮弹,一架军用飞机,以及“雏鹰”号装甲列车。但另一方面,这些武器良莠混杂,同时,奉军的维修能力也极为低下,这给其使用带来了巨大不便。 同样的情况也困扰着“雏鹰”号,其安装了4种不同型号的机枪(大部分是捷克军团在沿途临时安装的),主炮弹药短缺、磨损严重。在进入东北的最初几年,除了沿铁路巡逻之外,它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在这种情况下,奉军的指挥官们只能向白俄军官求援。 ![]() 外国时事新闻片《China At The Front》中的镜头,可见为奉军效力的白俄飞行员和技术教官。在军阀混战期间,他们为奉军攻城略地出力甚多,但今天,这些雇佣兵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从1924年开始,大量白军或因为生活所迫,或因为利益驱使而投靠了奉军,其中大部分和“雏鹰”号一道流向了张宗昌的部队。由于张宗昌早年曾在俄国境内谋生,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因此,当白军涌入中国时,他便抓住了这个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超过3000名俄罗斯人曾为他效力,其中不仅有训练有素的骑兵和炮兵,还有参谋军官、飞行员和工程师。 ![]() 张宗昌(1881-1932),从1925年开始出山东督办,由于横征暴敛,贩卖鸦片、勾结日本,他经常被当做祸国殃民的军阀样本 利用上述部队,张宗昌组建了第65师,其麾下的装甲列车由白俄军官契科夫上校指挥。期间,他们将“雏鹰”号拆分成了三部分,并将其分别称为103、104和105号铁甲列车。 在军阀混战中,这些列车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最初的敌人是吴佩孚,而在1925年、张宗昌被任命为山东军务督办之后,他的势力更是不断坐大,并逐渐脱离了张作霖的控制。期间,白俄军队也大批涌进了山东,并卷入了同孙传芳、冯玉祥等军阀的冲突。一张1925年的照片显示,105号列车被粉刷一新,并停在山东境内的一个车站内,但随后,一切记录都戛然而止。 ![]() 这张于1920年代拍摄的照片,显示了第103和第104号装甲列车在中国境内的状态,此时其主炮已被拆除了。另外,该图片的原始图注被错误地标记成了“日本军新式装甲车” ![]() ![]() 这两张照片均由外国军事观察员在1925年拍摄,显示了停靠在山东境内的“阿穆尔人”号 它们淡出的原因也许非常简单——更强大的铁路巨兽已经问世。依靠白俄顾问的协助,张宗昌建造了至少8列同类产品,其外表都敷设了70毫米的钢板(“阿穆尔人”号只有15毫米),内部还有30厘米的水泥保护层,并以远程榴弹炮作为武器——但是,这些列车并未帮助他扭转不利的战局。 1928年时,张宗昌麾下的白俄部队已消耗殆尽,同时北伐军则从南方步步紧逼。在内外交困之下,张宗昌只得宣布下野,其部众则分别被东北军和北伐军收编。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