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象转身:腾讯20年三次架构调整的6点启示
众所周知,腾讯内部有“赛马机制”,也就是允许多个团队做类似的事情。不过,这种事仅适用于种子业务,限于开发阶段,尤其是早期。一旦内部分出了胜负,多处开花的现象就应该停止,因为这样会造成浪费甚至内耗。 2012年7月,马化腾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举办周年之际,致信合作伙伴,讲述“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其中,关于“冗余度”,他写道,“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他还透露了,“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但是,另一方面,2012年的架构调整又遵循了一个原则,“按照各个业务的属性,形成一系列更专注的事业群,减少不必要的重叠。” 在2018年9月举办的一次沙龙活动上,一位AI部门的人抱怨道,“公司目前的AI研发团队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而且很多重复。一方面,带来研发力量的分散浪费;另一方面组织墙导致数据难以打通,对AI+大数据上无法形成合力。”月底,新公布的组织架构就以技术委员会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回应。至于它是否会被进一步调整,这取决于这个委员会的运转效率和成效,以及对AI业务的认知是否会发生变化。 5.生态:平台与自营业务 在2012年之前,腾讯是一家自我“闭环”的公司,经历3Q大战之后,开始走向开放,开始做平台、做生态,用马化腾的表述是,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它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战略面临着一个新问题,自营业务和合作伙伴业务如何相处或共生。 平台和自营业务的商业模式并不相同。有人把前者描绘为“连接器”,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商业地产模式”,平台负责招揽客流量,其他合作伙伴负责卖货,平台负责收租、佣金、“物业”服务、营销服务费(流量费)。 如果招徕的业主大发其财,平台眼红,于是模仿一个,自己开一家类似的店,平台必然长久不了。然而,如果业主喧宾夺主,砸了平台的锅,平台似乎就应该毫不留情地封杀,就像微信对待淘宝、抖音、头条的链接一样,而微信自己加载了友商京东的入口,自己开发了微视、天天快报。“必须进一步开放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在各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打造用户平台;但另一方面,也要培育产业链,让合作伙伴更好地找到共赢点。” 因此,组织架构的灵活一面就是,必须对平台的业主保持十足的关注,养着一批类业主的自营业务,防止“打劫者”出现,一旦出现,这些兵就要在流量优势下对竞争对手形成十足的震慑力。这也是一种冗余,但相对而言,它是竞争导向的或者说防御导向的。 6.妄念:没有完美的组织架构 据说玛丽莲·梦露有句名言,“我自私、没有耐心、缺乏安全感。我会做错事、发脾气、有时还很难缠,但如果你不能包容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I'm selfish, impatient and a little insecure. I make mistakes, I amout of control and at times hard to handle. But if you can't handle me at myworst, then you sure as hell don't deserve me at my best.) 对组织的结构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包容它最差的一面,那么也不配拥有其最好的一面。任何试图制造完美组织、终极组织的企图都是痴人说梦。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组织架构。因此,大的调整,小的调适,分分合合,进进出出,总是难免的,这是组织的宿命,也是组织得以不断重生的根本之策。 当市场相对稳定,产品品种少,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而领导者又相对懂具体的业务时,U型组织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但是,如果这些条件、前提被破坏掉了,如市场变化大,新发明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张,这种结构带来的问题就是权力过于集中,部门间的壁垒日益厚重,负责“监军”的行政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僚化越来越严重。 半自治的M型结构可以让领导层从具体的业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整体战略和长期决策,并监督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评价其绩效,但是,长期以往,“诸侯自决”“混战”似乎又不可避免,而领导层长期远离业务,也可能破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作战原则,以为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不过是瞎指挥。而且,当总部被拥有太多财务观念的人掌控时,新业务很可能面临着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尤其是可能危及自己主营业务的新业务在左右手互搏中被斩落马下。 BG在本质上仍然是BU,也许在范围和具体细节上有差异,但不属于本质的差异。因为BG仍然有边界,有难以避免的本位主义倾向。一方面,它有自身的增长压力,搞成大而全的“内部闭环”,就像亨利·福特买矿山一样,有出于效率的必要性,但也要担当专业程度不足带来的问题,以及从整体上所看到的“各自为政”效应;另一方面,它不能“僭越”,承担过多总部的职能。 任何大公司都有绵延不绝“小公司情怀”,重视创业精神,在方向上、价值观上,它值得肯定,毕竟当个坐享其成的“资本家”,而非创新的“企业家”,让人不齿,至少难以赢得发自肺腑的尊重,更有“富不过三代”的“被期许”。但是,不要忘记的是,一方面,在组织架构上,如何做到激励员工具有创业精神,并没有终极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不受控制的创业精神带来的不过是一地鸡毛而已。 来源:36氪 (编辑:顺游网_765游戏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